 |
|
|
讲座名称 |
传统戏曲与民俗 |
主讲人 |
刘文峰 |
讲座地点 |
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一层学津堂(中关村南大街33号88003222) |
讲座时间 |
2012年6月11日 |
讲座类别 |
戏剧艺术 |
讲座时长 |
109分钟 |
主讲人简介 |
|
关键词 |
传统 戏曲 民俗 |
组织单位 |
国家图书馆社教部 |
内容摘要 |
刘文峰近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民间戏曲传承保护研究。刘老师的讲座《传统戏曲与民俗》,就有关传统戏曲与民俗的关系和大家做了交流。世界上任何一种戏剧形态都不如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风俗关系密切。中国戏曲是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发芽生根的,又是伴随着民间风俗成熟和发展的。民间风俗为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,同时戏曲艺术又为民间风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。民俗文化对戏曲艺术特点和观众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刘老师分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了传统戏曲和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:一是戏曲形成的民俗氛围;二是戏曲发展的民俗契机;三是戏曲演出的民俗场所;四是戏曲演出习俗与班规。刘老师总结说,戏曲艺术是在民俗活动的氛围中形成的,故其艺术风格及审美特点无不受民俗文化的影响。其一,在演出剧目上,适应观众的心态,形成不同时间、不同场合演出不同剧目的规制,使台上台下,场内场外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。其二,在表演技巧上适应各阶层、各种不同观众欣赏要求,形成不同地区、不同剧种,同一剧种不同脚色行当,异彩纷呈的表演体制。其三,在表演技巧上适应各阶层、各种不同观众欣赏要求,形成不同地区、不同剧种,同一剧种不同脚色行当,异彩纷呈的表演体制。其四,戏曲艺术风格和特点的形成,也与民俗活动中人民群众的心态和审美意识有关。刘老师指出,戏曲艺术从十九世纪末逐渐由广场庙台步入现代化的剧场,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,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,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,戏曲又逐步推出城市现代舞台,回到茶园、酒楼和农村的庙台。戏曲高台教化的作用逐步淡化,而它的民俗功能,即渲染和制造节日气氛的作用则得到了充分发挥。戏曲的这种民俗功能是生来具有的,是现代艺术不容易代替的。戏曲团体应紧紧抓住中国人民数千年形成的这种社会心态,将自己置身于民俗的海洋中,占据那块本属于自己的文化阵地。 |
|
|
|
 |
|